贵州安顺打造中国西南**大石材产业聚集示范区
互联网 18-03-05 阅读数:
近年来,安顺市按照“建成西南地区**大的石材产业聚集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政府推动、平台撬动、市场拉动、机制驱动,不断扩大高端有效供给,着力把石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017年,该市石材产量1567万平方米,石材及关联产业产值26亿元,实现增加值5.8亿元,同比增长13%。
一、政府推动。一是发展石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由安顺投资有限公司、安顺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贵州晨春石业有限公司、镇宁自治县工投公司四家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分别按35%、35%、21%、9%的比例入股,组建贵州西南石材有限公司作为安顺石材产业园的运作主体,推动西南石材产业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同时,通过加强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增加技改投入等举措助推企业发展,晨春石业、天韵石尚等一批**企业在石材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分工与产业化协作紧密关联的产业群体,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017年,该市石材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5%以上。二是完善政策配套措施。率先在全省编制《安顺市人民政府促进石材产业健康发展意见》《安顺市石材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开发了灰木纹、黑木纹、灰姑娘、灰太狼、杨柳青、米黄等系列优质产品,使石材产品供给质量得到快速提高。三是改革资源配置方式。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按照“政府掌控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深化矿产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采矿权市场准入制度,明确提出企业的登记注册、产能、技术经济指标、环境影响、项目资源深加工和就地转化率等必须要达到省市有关要求,引导饰面石材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向本地深加工骨干企业集聚。
二、平台撬动。一是布局实体平台。规划建设“1中心6园区”产业平台,“1中心”即石材交易(集散)专业市场中国(安顺)石材城,“6园区”指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西秀区、紫云自治县、普定县石材产业园和平坝区设备制造、维修与矿用配套产业园。目前,包括石材国际会展中心、石材展示区、中心广场、综合服务设施等在内的石材城一期项目已建成,正在着手谋划建设石材城二期项目。同时,制定石材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方案,明确石材企业兼并重组的产业政策、生产规模和安全生产标准等内容,积极优化重组饰面石材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地布局石材产业发展。二是用好展会平台。大力办好每年一届的国际石材博览会,汇聚中外优质石材企业,实现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共享。据统计,该市举办的前三届石博会,共吸引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境内外参展企业及采购企业2000余家,累计签约项目2062个,金额达1091亿元。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类石材会展。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连续两年参加迪拜石材展,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组织本地石材企业参加在厦门、云浮、水头等地举办的石材博览会,促进了安顺石材企业与各地石材企业的沟通交流,让更多的安顺石材企业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三是搭建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该市石材协会作用,加强与中国石材协会、省石材协会及各地石材协会、专业院所的对接合作,促进本地石材企业与广州云浮、水头等地石材企业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展开合作,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苏州金螳螂公司、中国电建集团等**企业与晨春石业、天韵石尚等多家石材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加强与青岛市等对口帮扶、友好市区的广泛深入合作,把发展安顺石材产业纳入两地合作备忘录,为安顺石材产品走进青岛等地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市场拉动。一是定向招商“引”。抢抓中东部地区石材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瞄准产业链短板,确定重点招商企业目录,分赴广东、福建、山东、河北等产业基础较好、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专题招商活动,通过上门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进了晨春石业、玉腾石业、忠意石业、博吉板业等12家大型**石材企业到安顺投资建厂。二是优化环境“育”。深入开展“双千工程”、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大行动和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不定期走访调研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依法简化石材企业采矿、探矿、土(林)地、取水许可等权证办理程序,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同时,针对全市石材总体检测水平不高的现状,建成全省**省级石材产品检验中心,为石材及其制品在原料开采、风险监测、产品研发及检测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助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市场拓展“销”。用好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在国内主要市场设立专卖店、品牌店,建立相对完善的物流体系,着力打开省外市场。同时,大力推广“互联网+”模式,构建“西南地区石材第三方交易平台”,为客户和企业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易平台;打造“中华·贵石网”,搭建线上交易平台,入驻企业达1200余家。2017年,实现交易额1000多万元。
四、机制驱动。一是完善石矿资源储备制度。设立矿权储备机构,依据产业发展规划、资源深加工就地转化率及采矿权设置方案要求,由矿权储备机构组织拟出让矿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储备了一批可供出让的采矿权,资源配置由矿权出让机关按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有计划投放。目前,全市石材资源空白区域设置矿权100个,饰面石材配置矿权36个,开采能力达44.5万立方米/年。二是构建企业兼并重组长效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的原则,稳妥推进饰面石材和方解石矿山企业兼并重组,促使其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达到国家和省、市的要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由落户本地产业园区、具备深加工能力的企业作为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三是健全采矿权市场退出机制。规定采矿权人无正当理由,自取得采矿许可证之日起超过一年未进行生产、施工建设的,中断生产、施工建设连续一年以上的,超过矿山生产、施工建设期一年以上未建成投产的,由采矿许可证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注销其采矿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变更其经营范围或注销营业执照。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未达到现行生产规模和深加工能力要求、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具备整合条件但不参加整合的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再延续。四是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机制和环境污染补偿机制,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和土地复垦制度,对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鼓励企业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先进加工技术,实现废物减量化,并在矿山开采中做好生态保护、覆绿恢复和建设用地利用等。贵州晨春石业借鉴意大利石材企业先进技术,建成西南地区**先进的石材污水处理系统,对生产污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了污水对外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