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材提升和突破究竟是内需还是内虚?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新型建材的提升和突破,看到了建材行业的希望,如果我们把2009年称为"投资年",那么,当产能过剩无处不在、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使得投资无以为继的时候,2010年只能被称作"消费年"。而当被高房价压迫得透不过气来的城市市民无意也无力消费时,让农民掏空他们干瘪的钱包就成了商务部和工信部所剩无几的选项。
建材下乡≠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什么是"建材下乡"?在我的理解里,"建材下乡"只不过是"家电下乡"与"汽车下乡"政策的延续,无非是以少量补贴诱使消费能力不强的农民超前购买中低端产品,用杠杆化的方式撬动农村消费。
当然,"建材下乡"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语境尚不尽相同,"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推出,有赖于广电总局与交通部多年来在两个"村村通"上的铺垫,别忘了,电视转播是很多贫困村中农民投入不大但是**的文化精神消费,而村镇公路则成就了农民跑运输的致富路。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都是由为数不多的骨干企业构成的,对其下乡的贴补和出口退税的意味差不多,在外贸不振的困境下,体现了国家对行业的一种扶持。而头戴两高帽子和亟需淘汰落后产能的建材企业则不同,一方面多如牛毛,救不过来,另一方面,则正是趁产能过剩之机强势"洗牌"的一个时机。
考虑到"汽车下乡"的50亿补贴和"家电下乡"的200亿补贴,"建材下乡"如果奢望政府财政在四万亿中已向农村有所倾斜之外再拿出千亿补贴,可谓漫天要价狮子大开口了。再考虑到寄望拉动1500亿市场的家电下乡也不过交出了500多亿的单子,让国家在财政积极不起来货币宽松不下去的现状下,拿出千亿拉动建材流通协会不靠谱的建材新增消费800亿,这个冤大头,搁着谁,谁干啊?
那么,如果中央财政不肯掏这份贴补,地方财政就能掏得出么?根据统计局的数字,地方政府的负债是7.2万亿,加上地方国资委所属企业的负债约13万亿。在一个信用评级就搞得迪拜、希腊斯文扫地颜面尽失的态势下,中国的地方政府信用,可以说也是岌岌可危。一个一年财政收入只有12亿的地级市,竟然能混得每一年不包括新增借贷,利息就要缴出18亿。
延续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的思路,"建材下乡"的本意也仅指拉动农民的自建房。无关"新农村建设(农民新村与基础设施建设)"亦无关"城镇化"。如果将农民的自建房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下,农民的自建房和所谓新农村的集约化建房,怕不是一回事。而新农村的集约化建房之于未来城镇化的大规划,也可能形成不小的妨碍。
如果不想效仿福州那种饱受诟病的拆了盖、盖了拆的乱相来折腾老农,就不要心血来潮地鼓动自建房这种典型的"短期行为"来干扰农村的长远发展。在农村储蓄率远低于城市储蓄率的客观情况下,毕竟,农村更需要的是积累("收入流")而不是消费("支出流")。储蓄是中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持续的下乡政策诱使新生代农民透支消费,遇到天灾人祸,没有抵御力的农民,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稳定的大问题。
自建房和新农村建设乃至城镇化,由于不在同一层面和发展愿景上,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自建房不放进新农村建设,会因新房入住率低等造成宅基地大浪费,增加以后集约化建房和未来城镇化的拆迁成本;而放进新农村建设乃至城镇化,不但规划、设计、审批等程序复杂漫长,天量的财政补贴恐怕要世界银行来慷慨解囊了。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我们那些竟然希望国家连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建材一并补贴的建材企业,真是一厢情愿幼稚得可爱。